王繼才
發布時間:
2022-11-13
來源:

時代楷模——王繼才

王繼才

守島英雄

人物介紹

  王繼才(1960年-2018年7月27日),男,200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全國“時代楷模”、江蘇省“海防模范民兵哨所”、江蘇省灌云縣開山島民兵哨所原所長。

  1986年,王繼才、王仕花夫婦作為預備役民兵,受命守衛開山島。1993年開山島民兵哨所被國防部嘉獎為“以勞養武”先進單位,并獲江蘇省軍區一類民兵哨所的美譽。

  2014年,王繼才夫婦被評為全國“時代楷模”。

  2019年2月18日,獲得“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榮譽。

  王繼才生前是江蘇省灌云縣開山島民兵哨所所長。開山島位于我國黃海前哨,面積只有兩個足球場大,戰略位置十分重要。1985年部隊撤編后,設立民兵哨所,但因條件艱苦,先后上島的10多位民兵都不愿長期值守。1986年,26歲的王繼才接受了守島任務,從此與妻子以海島為家,與孤獨相伴,在沒水沒電、植物都難以存活的孤島上默默堅守,把青春年華全部獻給了祖國的海防事業。2018年7月27日,王繼才在執勤時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去世,年僅58歲。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王繼才同志守島衛國32年,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我們要大力倡導這種愛國奉獻精神,使之成為新時代奮斗者的價值追求。

  習近平指出,對王繼才同志的家人,有關方面要關心慰問。對像王繼才同志那樣長期在艱苦崗位甘于奉獻的同志,各級組織要積極主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給予更多關心愛護。

英雄故事

開山島永遠是我們的家

  報告人:連云港市灌云縣開山島哨所名譽所長 王仕花

  我和王繼才共同生活了35年,在開山島上共同堅守了32年。1986年7月,老王說去執行任務,讓我回娘家過幾天。半個月后,再三追問,婆婆才告訴我,王繼才去守開山島了。我心里一怔,開山島,在我們當地人眼里就是一座“水牢”,老王一個人在島上,這日子可怎么過呀!在我的再三懇求下,直到第48天,武裝部才派船把我帶上了島。

  我心疼地說:“這島別人都不守,憑啥咱守!走,我們回家!”王繼才腳底下像生了根,“你回去吧,照顧好老人孩子!我得留下,開山島是海防前哨,你不守,我不守,誰來守?”王繼才是個犟脾氣,他認準的事,九頭牛也拉不回頭。思來想去,我下決心辭去工作陪他一起守島。

  沒有淡水,只能喝雨水;沒有電,只能點煤油燈;吃的一根蔥、一棵菜都要從島外運來。夏天濕熱,我們只好睡到房頂上;冬天陰冷,不得不搬進海風吹不透的山洞里。時間長了,我們都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和嚴重的濕疹,常常半夜里疼醒,互相敲打,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

  1987年7月,我眼看就要臨產,強臺風突然來了,無法下島。情急之下,老王抓起步話機聯系鎮武裝部長的家屬,在她的指導下,找來剪刀在火上烤一下,顫抖著剪斷臍帶,撕開身上的背心在開水里煮一下,簡單地包扎好。當孩子發出第一聲啼哭時,老王一下子癱坐在地上。他給兒子取名叫“志國”,老王說:“志字上面一個‘士’,下面一個‘心’,就是希望他當一名戰士,心中有祖國,立志要報國!”

  還有一次海邊巡邏,一個大浪打過來,老王整個人都被卷到海里去了。我想:這下完了,老王命沒了。又一個浪頭過來,我看見渾身濕透的老王,正從另一塊巖石往上爬,我趕緊跑過去,一把把他拽上來。從那以后,我們出去巡邏,就用一根背包繩拴在兩人腰間。

  2015年2月11日,是一個永遠值得我們銘記的日子。那一天,在全國軍民迎新春茶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了王繼才,拉著他的手坐在一起,關心地問他島上生活怎么樣,還詢問我的身體和孩子的就業情況,囑托他保重身體,有什么困難可以向組織提出來。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讓老王深受鼓舞,當即承諾:“請主席放心,我一定把開山島守好,直到守不動的那一天!”

  說實話,剛上島的時候,我只是想守著老王一輩子,守著一個完整的家。慢慢地才明白,守島不僅守的是我們的小家,守的是組織的信任、民兵的責任;守的是人民的幸福、祖國的安寧!

  王繼才走后,我主動向組織申請,要繼承他的遺志,在開山島繼續守下去。請習近平總書記放心,請黨中央、中央軍委和全國人民放心,開山島上的五星紅旗,永遠都會高高飄揚!

一個人感動一個國——王繼才去世何以震動國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守島英雄王繼才怎么也想不到,他的死會震動國人。在這個輿論紛擾、人心浮動的時代,王繼才的去世為什么感天動地?

  一天的堅守或許不難,一年的堅守卻彌足珍貴,王繼才用32年的堅守詮釋了初心的偉力,震撼著無數國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習近平總書記道出了中華民族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力量所在。時光流轉,王繼才就是和平年代最可愛的人。

  真與實:真的王繼才,實的開山島

  王繼才生前說過兩句話:“我可以不上島,就是說不出口。”“答應了就要做到。”

  開山島是怎樣一個島?真實的王繼才是什么樣的?

  開山島只有兩個足球場大,距離最近的海岸12海里。5年前這里沒有淡水,沒有電,不通手機,不通網絡。這個小島上唯有的生命就是王繼才夫婦、三只小狗、五條凈化水的泥鰍和三只不會打鳴的公雞。開山島的戰略意義非常重要,是黃海前線第一島。1939年日本侵略連云港時,正是以開山島為跳板,通過艦船換乘,才得以從燕尾港登陸,然后結集部隊向楊集、板浦、南城進犯。“如果我們這個島上有人值守,日本士兵就上不來。”當時日本士兵在這個島上屯兵半個聯隊,在距島200米處修建了炮樓,幾挺機槍控制住整個黃海海面。

  灌云縣人武部決定派民兵值守,先后派了9個民兵,最長的待了13天,最后都溜了。后來找到燕尾港民兵營長王繼才,給他準備了30盒煙、30瓶酒和一個月的吃喝用品,把他放在了島上。縣人民武裝部政委還命令所有的船只在一個月之內不準靠近小島。

  從來不抽煙不喝酒的王繼才,把30盒煙、30瓶酒全部抽完喝完。48天以后,老政委領著王仕花來到島上,王仕花被面前這個胡子拉碴、滿身臭氣的“野人”嚇傻了,這是自己的丈夫嗎?放著家里好好的日子不過,偏要來守這巴掌大的枯島!“別人不守,咱也不守,回去吧!”

  看著這個雜草荒蕪的孤島,王繼才一言不發地抽完一整包煙,他想起了二舅的囑托。

  “開山島是黃海前哨的一級戰備島嶼,是軍事要塞連云港的右翼前哨陣地。”上島前,政委告訴王繼才,這里必須有人,保證一旦進入戰時,能迅速引領官兵再次進駐。

  王繼才的二舅是新四軍的一名戰士,曾經在黃海海面與日本侵略者進行過戰斗。上島前,二舅說起了當年日本進犯連云港的往事。他告訴王繼才:“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盞燈,燈照多遠就能走多遠,燈不滅、人不死,這個燈就是一種信仰。”二舅的這番話,王繼才似懂非懂,但直覺告訴他,自己應該留下。

  “要走你走,我決定留下!”王繼才把妻子氣走了。

  可他沒想到,一個月后,妻子帶著包裹,又來了。為了上島照顧丈夫,王仕花辭去了小學教師的工作,將兩歲大的女兒托付給了婆婆。

  他們也曾一度想要離開開山島。孩子要上小學時,他們想著已經守島五六年了,是時候回家了。那天,王繼才找到了派他上島的武裝部政委,準備辭職。但是沒想到政委身患癌癥即將辭世,還沒等王繼才開口,便拉起他的手說:“繼才啊,你干得很好!我走了,你要把開山島繼續守好,我才能放心!”政委期待的眼神讓王繼才硬是把話生生咽了回去,說道:“請您放心,我一定把開山島守好,一直守到我守不動為止。”

  ●記者手記:

  王繼才不是沒有猶豫過、掙扎過,和所有平凡人一樣,他也害怕黑夜,害怕狂風暴雨,害怕孤獨無助,放不下親人,放不下原本熱鬧的生活,但再難也要守下去。不少人問,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能讓一個人把一生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在一座遠離陸地的小島上?信仰。王繼才用一個民的本分,完成了兵的責任。

  我們的行業種種,崗位種種,無數人總會面對同樣的兩難選擇,但是永遠不要低估億萬國人對黨和人民、對組織、對集體、對崗位的忠誠和熱愛之心。他們和王繼才一樣,講政治、顧大局,他們不講條件、不計得失,他們心中有國家、有組織、有事業、有敬畏。

  大與小:為大國盡大義,棄小家忍己欲

  王繼才曾說:“守島就是守家,國安才能家安。”島再小,也是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一部分。國旗插在這兒,這兒就是中國。

  守島的每一天,都是從升旗開始的。

  每天早上5點,夫妻倆就準時在島上舉行兩個人的升旗儀式,王繼才負責展開國旗,喊聲響亮的“敬禮”,個頭只有一米五的王仕花站得筆直,仰著頭邊敬禮邊注目著五星紅旗。這一抹紅色就是開山島的顏色。

  沒有人看,沒有人監督,王繼才卻特別較真。有一次,島上斷糧,王繼才吃了生的海貝海螺,一夜跑幾趟廁所。第二天,他照樣爬起來去升旗。看著丈夫一臉憔悴,王仕花說:“今天我一個人升就行了,島上就咱倆,少敬一回禮沒人看到。”“那怎么行?”王繼才艱難地坐起來,穿好衣服,搖搖晃晃地向升旗臺走去。

  在王繼才心里,這里是祖國的東門,必須升起國旗。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如一盞燈,既照來路,也照歸途,進出海的船路過開山島,都會主動鳴笛,既是和夫婦倆打招呼,更是向國旗致敬。

  每天兩次巡島,觀天象、護航標、寫日志……這是島上每一天的生活。和平年代,看似枯燥乏味的堅守,恰恰是對祖國的忠誠。

  因為這份大義,王繼才舍棄一己之欲,他說自己欠全家人一個道歉。

  那年王仕花臨產,海上卻來了臺風。想要離島,卻尋不來一艘船,無奈之下,王繼才拿著島上的手搖步話機聯系鎮上武裝部長,在部長夫人的電話指導下,他當起了接生婆,親手剪斷了兒子的臍帶。

  為人子,為人父,王繼才覺得最虧欠的就是家人。守島期間,王繼才的父母先后病重離世,他沒能守在身邊。母親生前常對他說:“你為國家守島,做的是大事,你不在媽身邊,媽不怨你。”

  大女兒是80后,但卻大字不識幾個。因為早早挑起家庭重擔,她小學就輟了學,在家照顧弟弟妹妹。王繼才答應女兒結婚時一定親自送她。可大女兒結婚時,化了5次妝都被淚水打濕,進禮堂時,姑娘一步三回頭,說:“我走得慢點,或許他就能趕上了。”父親遲遲沒來,她知道,父親想來,但島上沒人。

  小兒子王志國出生在島上,生活在島上,直到6歲被送下島上學。上學后,由于長期生活在島上,王志國的性格變得非常孤僻,很難與人交流,3次輟學,放學后看著同學一個個被父母接走,心里很不是滋味。

  “子要盡孝,父要盡責。但我的家人都理解,忠是最大的孝和責。”王繼才說,身體是自己的,但人是國家的,而家就是島,島就是國,守島就是衛國。

  ●記者手記:

  王繼才何嘗不知兒女的苦,但在他心中,島小,卻關系國家尊嚴。在守島和個人生活之間、國家和小家之間,王繼才選擇了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守家衛國的大義之中。

  渠清如許,必有源頭活水。在中國人的骨子里,從來都是有國才有家。我們的民族歷經磨難,斗志彌堅。正是因為有了無數和王繼才一樣舍小家為大家的平凡人,執著奮斗于平凡崗位,我們的事業才能欣欣向榮。

  愛與恨:對漁民的愛,對不法分子的恨

  王繼才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他一生的愛恨情仇都灑在了這片方寸小島上。

  愛的是誰?恨的是誰?

  對王繼才夫婦來說,雖然島上只兩個人生活,但他們卻用善良和純樸,溫暖了這片海。

  “王繼才!王繼才!”一天午飯后,王繼才巡邏到開山島的瞭望塔時,突然聽到急切的呼叫聲,于是迅速往山腳跑。一條漁船正在向碼頭靠近,船老大焦急地說:“孩子肚子疼得厲害!”王繼才迅速抱來一個小木箱,里面有常用藥和應急藥30多種,全是王繼才、王仕花夫婦掏腰包買的,為自己,也為別人。

  一次,漁民黃小國路過開山島時發動機沒了油,于是把艇靠向碼頭,烈日高溫下,用桶加油,不慎引起大火,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王繼才抱來自己的兩床被子,往海水里一滾,蓋在發動機上把火撲滅,救了人,保了艇。

  開山島的東邊是硯臺石,西邊有大獅、小獅二礁和船山,這四盞燈王繼才每天都要看,因為它們照著四面八方來島的船。只要海上起大霧,王繼才就拿起臉盆站在崖上使勁地敲,循著咣咣的響聲,漁民就能辨得出船的航行方位。“那是救命的聲音!”“晚上出海時,王繼才還會亮起信號燈,讓我們看清航道。”漁民陳玉兵說。

  “在海上,大家都不容易。”王繼才說,自己能幫多少是多少。但“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開山島位置獨特,又有很多地下工事,不少犯罪分子對此虎視眈眈,王繼才和妻子一生最恨的就是這些人。

  1993年,一個參與走私犯罪的地方官員打算把60輛走私小轎車停放在島上周轉,掏出一沓錢求王繼才行個方便,“只要你不向部隊報告,賺了錢咱倆平分”,王繼才推開他:“不干凈的錢我堅決不要,違法的事我堅決不干!”

  1996年,一個“蛇頭”私下上島找到王繼才,掏出10萬元現金,要在島上留幾個“客人”住幾天。王繼才說:“我一輩子可能都掙不了這么多錢,但只要我在,你們休想從這里偷渡!”對方惱羞成怒,帶人強行把王繼才拖到碼頭狠狠打了一頓。王繼才沒有被威脅嚇倒,隨即向縣人武部和邊防部門報告。

  1999年,孫某打著旅游公司的牌子,想在島上辦色情及賭博場所。王繼才迅速報告上級。孫某眼看事情要敗露,拿兒子威脅王繼才。“少來這一套,我是為國家守島,如果我家人出事了,你休想逃脫!”王繼才回絕道。孫某氣憤至極,帶人把哨所燒了,看著值班室燃起的熊熊大火,多年積攢的文件資料、觀察記錄瞬間化為了灰燼,王繼才心如刀絞。

  時間久了,擋人財路的夫婦倆就成了違法分子的眼中釘、肉中刺,險情時有發生。但夫妻倆從沒有退縮過,他們先后向上級報告了9起涉嫌走私偷渡等違法案件,其中6次成功破獲,為國家挽回了重大經濟損失。

  ●記者手記:

  有人說,和平年代,沒有再守島的必要。但王繼才經歷的一個個故事告訴我們:不守島,就無法進行天象觀測和海上救援,違法分子就會肆意妄為,黃賭毒聚集。利誘和威逼沒有俘虜王繼才,孤島的寂寞也因為能夠幫助到別人,而多了縷縷暖意。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如王繼才一樣,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和本能。因愛人而互愛,生命才有了溫度,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敢于與惡行斗爭,社會才有了向上的能量。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成為精神富足的人,才能共建我們的精神家園。

  變與不變:變的是環境,不變的是初心

  開山島是個荒涼的不毛之地,過去,除了嶙峋陡峭的山石外,就只有一棵長在巖石縫隙中的小冬青,那是島上唯一的一抹綠。

  王繼才有個愿望,把荒島變成綠洲。

  島上都是巖石,沒有土,他就請漁民一袋袋運;海風大,樹苗常常長出來一點兒就死了,他不灰心,不信這島上種不活樹!

  一年又一年,就在這種犟勁下,王繼才和妻子硬是在巖石間的縫隙里,先后種活了100多棵樹和一些菊花、喇叭花。王仕花說,老王就愛用親手種的桃和無花果招待上島歇腳的漁民,聽別人夸他的果子好吃,他比什么都開心。

  島上最多的樹就是“苦楝樹”,這名字聽起來“苦”,島上的生活也苦,但日子是越過越好的,小島也越來越漂亮,所以,苦楝樹結出的苦楝子,仔細品味,也有絲絲甜意。

  最初的20多年,王繼才的守島生活是默默無聞的。伴隨著各級媒體廣泛的宣傳報道,夫妻倆的故事跨過了黃海海面,來自各方的關切無時無刻不溫暖著這座小島。

  2012年元旦,天安門國旗護衛隊國旗班首任班長董立敢等一行四人頂著風浪來到開山島,他們給“夫妻哨所”帶來了嶄新國旗、《升旗手冊》,還有2008年奧運會專用的移動式手動升旗臺。

  2013年,灌云縣委縣政府特批開山島為全國最小的行政村,王繼才是村黨支部書記,王仕花是村委會主任,村里還有兩個極少登島的漁民。夫妻倆因此每月多了780元的固定收入,另外還有每年27000元的崗位補貼。有了這筆錢,王繼才能偶爾買上幾包香煙,王仕花能每年添置幾件新衣。

  開山島的硬件設施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前的20多年,這里沒有淡水沒有電,王繼才夫婦過了無數個一盞煤油燈、一個煤炭爐,一臺收音機的日子。如今島上的6間舊營房都被重新整修,蓋上了衛生間和浴室,太陽能和風力發電解決了夫妻倆長期的用電難題,送上島的電視機、空調等家電讓他們終于能看到了一點“外面的世界”。

  雖然島上生活便利了不少,但依舊海風肆虐,氣候惡劣,因此部隊、政府也提出讓夫妻倆下島休息,但夫婦倆都決定繼續守下去。

  2015年春節前夕,王繼才參加軍民迎新春茶話會,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回來以后,他激動地說“總書記這么關心我們,我們更要守好開山島!”

  夫妻倆的精神也時刻感染著兒子。2013年,王志國研究生畢業,父親把他送到部隊,留下一句“先報國,再顧家”就走了。王志國最終成了一名戍邊武警戰士。他三次寫信,申請參加聯合國常備維和警隊,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旁人看來,王繼才是獻了青春獻子孫,但在王繼才心里,自己守島是報國,兒子從軍也是報國,“一家人,兩代兵,光榮!”

  ●記者手記:

  32年前,當登上孤島時,王繼才不會想到自己會成為“名人”。但熱鬧終歸屬于外面的世界,王繼才從沒有離開過這個方寸小島。在變化的世事與不變的孤寂中,支撐他走完這段旅程的,不過是質樸的承諾和堅定的信念,在他身上,彰顯的是初心的偉力。

  光陰荏苒,初心不忘。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對于千千萬萬如王繼才一樣堅守崗位作貢獻的共產黨員來說,不忘初心就是永遠不要忘記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永遠不要忘記事業起步時的承諾和誓言。

  “王繼才們”:一寸國土不能丟!

  今年8月10日,三名由共產黨員、退伍軍人組成的值勤班開始對開山島常態化值守。班長汪海建介紹說,他和哨員胡品剛、王緒兵都是在王繼才事跡的感召下,主動提出申請來守島的。32年,開山島首次迎來換崗民兵。

  我國陸地邊界和大陸海岸線長達4萬多公里。數字的背后,是高寒缺氧的高原,是孑然聳立的海島,是黃沙遍地的戈壁。數字的背后,是一個個“王繼才們”的堅守與奉獻。茫茫人海,他們的選擇毫不起眼。但當他們聚攏在同一個地方時,“為國堅守”的信念便會發出耐人尋味的光芒。

  魏德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1團退休職工。1964年,魏德友主動放棄留京工作機會,選擇駐守薩爾布拉克。那里冬季狂風肆虐,暴雪深達1米多,夏天蚊蟲猖獗,當地稱“十個蚊子一盤菜”。從此,“家住路盡頭,屋在國界旁,種地是站崗,放牧為巡邊”就是生活寫照。50多年來,魏德友夫婦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余人次,堵截臨界牲畜萬余只。書寫了“西陲戍邊半世紀,我伴寂寞守繁華”的壯麗篇章。

  去年,中宣部主辦的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名單,拉齊尼·巴依克就是其中之一。

  那是我國邊境上最長的陸地巡邏線之一,由于地勢險要,只能借助牦牛巡邏。最危險的地方,積雪厚度幾乎可以將牦牛埋沒。拉齊尼·巴依克一家祖孫三代都是優秀護邊員。2004年,當了38年義務巡邏向導的父親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他拉著拉齊尼的手說:“邊防官兵日夜巡邏,牧民得以安居樂業。現在我走不動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續下去。”在拉齊尼一家的感染下,一大批農牧民也自覺地投入到守邊護邊當中,在帕米爾高原上形成了“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鋼鐵邊防線。

  幾年前,一組“天路”軍禮照在網上流傳,引起無數網友留言點贊。這些軍禮,來自分散在青海、西藏鐵路沿線的千余名鐵路聯防隊員——這個由復轉軍人和當地農牧民組成的護路聯防組織,擔負著巡邏守護鐵路的重任。

  他們的工作地點都孤零零分散在鐵路沿線,環境惡劣,堪稱中國最孤獨的守路人。無論嚴寒酷暑,凡列車駛過,都會收到他們的軍禮。網友動情:“孑然孤獨,屹立曠野,挺拔自立,瞬間感動!看慣了身邊‘吊兒郎當、得過且過’,置身此處,除了感動還有汗顏。”

  在喀喇昆侖山里,有全軍海拔最高的機務站——紅山河機務站。無論屋里屋外,士官張定燕總戴著一頂軍帽。由于高原缺氧和輻射,不到30歲的張定燕幾乎謝了頂,怕父母見了傷心掉淚,張定燕從不提探親的事。

  “高原那么苦,你把青春和頭發都留在了紅山河,后悔嗎?”張定燕答:“我們每次上下山,都要經過康西瓦烈士陵園。那里安葬著100多位在邊境作戰中犧牲的烈士。為了保衛祖國,他們把自己的生命定格在十八九歲,到現在已經在雪域高原長眠半個世紀了。看著他們,我不敢后悔。”

  ●記者手記:

  魯迅曾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矚望“王繼才們”,這些平凡英雄本也是生活在現實中的普通人,但在信仰的傳承中,正因他們選擇了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才使得我們的事業一天一天挺拔起來,他們就是新時代中國的脊梁。

  仗劍去國,山河萬里。王繼才,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精神坐標。在追求崇高的光榮路途上,一代代共和國軍人,一個個人民子弟兵,也同樣和“王繼才們”一道,奮力前行,不曾輟步……??